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黑龙江卫计委】经颅磁电刺激为人类攻克癫痫顽症带来新曙光


发布时间:

2018-09-11

转载自《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原文链接: http://www.hljhfpc.gov.cn/dtcons.php?vid=11&id=26005&cid=5&from=singlemessage

当给予癫痫大鼠模型最佳刺激电流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齿状回神经元环路的形成及癫痫鼠脑内组织形态学变化,降低癫痫灶的异常放电及大鼠痫性发作频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通过动物试验初步探索了弱磁微电流模式下经颅磁电联合刺激治疗癫痫的潜在价值,为人类攻克癫痫顽症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可能。相关学术论文被最新一期《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所刊用。

癫痫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具有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有癫痫患者5000万人,我国的癫痫发病率为7‰,约有30%的癫痫病人目前应用抗癫痫药物无法取得疗效,被称之为难治性癫痫;作为最常见的难治性癫痫代表之一,颞叶癫痫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颞叶癫痫和海马结构的病理改变与器质性脑损伤联系密切,后者可引起脑内神经组织形态学发生变化。在正常放松状态下,脑电图可以监测到8-13Hz的α波,基于脑电生理学、癫痫电生理学及组织学基础,人们推测采用弱磁微电流的刺激模式在10Hz频率下,可诱发α节律的出现及增多。

在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医疗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工作者张旺、沈红、孙作东等人联合开展了《重复经颅磁电刺激对海仁酸致痫鼠的疗效研究》。研究中,课题组运用国际上首创的TME-01经颅磁电脑病治疗仪,将62只大鼠分为预处理组和治疗组,从中又细化为若干个分组,分别给予最大电流强度(MCI)0%、5%、50%、75%的电流刺激,确定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刺激参数。癫痫刺激组与非刺激组均为符合纳入标准的癫痫模型大鼠,刺激组刺激参数为预处理组探索出的最佳刺激参数;非刺激组大鼠刺激前后处理与刺激组相同,但治疗仪无有效的能量输出,同时记录和比较几组大鼠行为学、组织学及电生理学变化差异,以评估TMES技术对癫痫大鼠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在50%MCI的最佳刺激强度下,癫痫刺激组大鼠癫痫波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癫痫非刺激组大鼠;符合纳入标准的癫痫大鼠在第14天可检测到温和的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结构苔鲜纤维发芽(MFS)。课题组还利用特异的组化染色技术对MFS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癫痫大鼠海马结构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存在中等量的苔鲜纤维发芽现象,而接受经颅磁电治疗的癫痫大鼠海马及齿状回MFS程度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换言之,在适宜的刺激参数下持续给予癫痫大鼠经颅磁电刺激干预,可有效地减轻大鼠海马CA3区异常苔藓纤维出芽程度,降低癫痫脑电波出现的频率,并未出现“电点燃”诱发或加重癫痫的效应,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经颅磁电刺激在抗癫痫中的潜在价值,为今后弱磁微电流刺激模式下的癫痫神经调控疗法奠定了物理基础。

当前,对有明确适应证的难治性癫痫病人,外科手术是重要的选项之一,但仍有20-30%的病例术后再次复发。同时还有一部分外科治疗指征不明确、药物疗效差的癫痫患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孙作东研究员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无痛的经颅磁电刺激技术,并在情绪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慢性疼痛、癫痫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上述研究通过建立海仁酸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在潜伏期内持续给予经颅磁电联合刺激的动物实验观察,同时应用组织学和行为学实验,成功地探讨了对癫痫的疗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经颅磁电联合刺激方法攻克癫痫顽疾奠定了重大理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室数据。

尽管成效不菲,但课题组负责人孙作东表示,“关于经颅磁电刺激技术在癫痫大鼠模型上的作用机理,还需要结合癫痫的发病机制做更为深入地探索,仍需加强多学科、多中心联合攻关破解其中的奥秘”。(衣晓峰)

Copyright © 2023 中国.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哈尔滨   | SEO标签   营业执照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